钢铁行业始终是经济的基石之一,而在2023年年底,钢铁市场又迎来了一波新的变化。11月的数据显示,高炉产能利用率创下近三年的新高,达到88.58%。这意味着钢铁生产的活跃度在上升,但与此同时,钢材价格却在不断下滑。数据显示,11月长材价格指数较月初下降了4%,尤其是螺纹钢的跌幅更加明显,达到了4.8%。对于刚刚开始复苏的市场,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为何产能和价格走势出现了如此反差?
从供给层面看,高炉的产能利用率高企的原因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密不可分。国内钢铁的表观消费量虽然略有回暖,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建筑用钢需求超越华东和南方地区,说明市场上的需求仍有一定潜力。但总体而言,库存的同比降幅却在逐步收窄。这种情况反映出,制造业对钢材的需求保持良好,但整体市场仍处于微弱复苏状态。
在国际市场上,钢材的出口量甚至出现了大幅增长,11月的钢材出口数量同比增长了16%。这样的增幅说明,尽管国内市场稍显疲软,但国际需求的提升为企业仍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钢材价格的波动,国内钢材出口报价却仍处于低位,难免对我们行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钢铁行业如何在这波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将成为一个不小的挑战。
另一方面,站在成本端,铁矿石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给钢厂带来了新的成本压力。随着高炉铁水产量的增加,铁矿石的港口库存也在逐渐下降,钢厂在冬储过程中的保守态度不断被打破,更多的成本负担势必会传导至最终的钢材价格上。这使得钢厂在经营上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双重压力。
12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征求意见稿)为接下来的行业变革铺平了道路。该指南不仅为企业与第三方核查提供了标准,也为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做好了准备。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能效提升和减少排放的技术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焦炭价格因需求回暖有所提降,但在利好与压力共存的局面下,钢厂若想保持竞争力,亟需在原料采购和钢材定价上进行优化。此外,开发极致能效工程及低碳钢产品,将是未来行业发展中的新机遇。进入2024年,面对仅持平的粗钢产量预期,整个钢铁行业需要在不断变化的供需格局中找到新的突破点,提升行业内的活跃度和盈利水平。综上所述,虽然面临诸多挑战,钢铁行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依旧有着无限可能。而对于相关从业人士而言,如何把握机遇,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